原创2021-06-28 15:12威海日报
2020年,尽管受到疫情不利影响,威海广泰空港设备股份有限公司(下称“威海广泰”)仍然实现营业总收入近30亿元,逆势增长16%。
从1991年董事长李光太白手起家,到2021年的大型上市集团,这家改变了中国空港装备制造业的品牌企业,即将走过自己30年的发展历程,向着业内全球龙头的新目标发起冲击。
李文轩
上世纪90年代之前,我国的空港装备制造业没有自主研发和制造能力,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欧美国家垄断中国市场。
威海广泰是我国第一家专业从事空港装备制造的企业,因此,从诞生的那一天起,就注定了与国际老牌厂商进行激烈竞争的命运。
空港装备制造是典型的离散型产业,设备种类多样,产品需求变更频繁。
在如此激烈的市场竞争下,威海广泰凭什么脱颖而出,领跑全球空港业?带着疑问,笔者采访了威海广泰总经理李文轩,探寻广泰成功的秘诀、回顾广泰的成长故事。
李文轩(左)正在车间研究产品生产改进测试。
刘志鹏 摄
一种专注范儿 坚守制造业主阵地
初见李文轩,“活力”和“专注”是给人的第一印象。
身着一身简约的西装,已是中年的他仍然像年青人一样:只要谈起威海广泰,谈起制造业,双眼便闪着智慧和激动的光。
李文轩对于航空制造业的执着,早在上个世纪便已经开始。
1996年,李文轩创立了广大航服公司,专门从事航空地面设备维护养护服务,这一做就是25年。
2018年,李文轩回到威海广泰,开始全面掌管公司经营业务。
子承父业的他,也接续托起了“广泰装备服务全球”的梦想。
彼时的威海广泰,空港地面设备全系列的产品开发和定位基本完成,企业在空港地面设备领域的发展遭遇瓶颈,正在寻求新的拓展方向。
对李文轩来说,未来的路怎么走?是他面对的最大挑战。
问题的答案,从李文轩的办公室就可见一斑。
笔者注意到,办公室墙壁上的画屏不断变幻着各类制造设备的照片,这些是李文轩的“作品”。
2020年,全球空港装备市场遭遇寒冬,但李文轩坚守装备制造业的初心不改:“广泰绝不搞投机赚快钱。
对广泰来说,就是要专注于装备制造,而不管是空港地面装备,消防装备、移动医疗装备,还是应急无人机,都离不开30年来依靠空港设备打造出来的技术研发平台。
打造世界先进的智能化高端保障装备制造平台,就是广泰未来的发展方向。
”
如今,新风口、新概念在资本市场上层出不穷,网红经济大行其道,对实体制造业来说,能够抵御住诱惑、保持战略定力,显得尤为可贵。
坚守的过程可能是痛苦的、漫长的,但李文轩相信,只要广泰用匠心去浇灌,总有开花结果的那一天。
“全科移动医院”是李文轩几年前推出的项目,瞄准医用市场,致力打造移动医疗应急救援系列装备。
然而,受市场成熟度以及我国应急救援保障意识水平等因素的影响,这个项目一直不温不火。
但李文轩没有放弃,坚持技术研发,并根据客户需求,进行少量产品的试制试销。
2020年,随着全社会应急救援保障意识的提高,李文轩的“全科移动医院”项目迎来了发展的春天。
2018年来,威海广泰聚焦打造高端应急救援保障装备制造领域,先后将业务拓展至移动医疗、应急救援无人机、报警设备等,双电机驱动飞机牵引车、电动电源车、车辆充电宝、车联网系统和辅助安全接机系统等一系列产品进入市场。
“未来5年内,位于临港区的‘广泰应急保障救援装备智能制造基地’将完成建设,这座新的生产基地将实现消防、医疗等各类应急保障装备的生产制造,成为广泰发展的又一座里程碑。
”李文轩说。
威海广泰航空食品车在北京大兴国际机场作业现场。
资料片
一股执着劲儿 创新发展永不停歇
机器轰鸣,人员往来,来到威海广泰第二生产工厂,这里的四条生产线正在全力运转。
全球首款纯电动35吨集装货物装载机,即将下线。
2018年,东方航空在梳理了自身保障需求后,发现在大兴机场投运后,需要1台35吨位的大型集装货物装载机。
按照相关要求,必须使用电动产品。
但当时全球范围内的地面设备制造厂家,并没有该吨位的纯电动产品。
于是,东方航空找到威海广泰,探讨是否可联合研发一款该吨位的纯电动集装货物装载机。
得知东方航空的需求后,李文轩马上拍板:全力研发该型号产品以满足东航需求,努力为蓝天保卫战作贡献。
项目一经确定,双方便投入到方案落实过程中,李文轩多次派技术人员前往东方航空,听取使用单位车辆需求意见,并亲自参与方案论证,历时两年时间,最终确定了技术方案。
方案确认后,经过6个多月的研发、生产,35吨纯电动集装货物装载机在威海广泰第二生产工厂成功下线,并通过了民航检测要求。
但在李文轩心中,该项目还没有结束。
因为集装货物装载机一般使用十年甚至二十年以上,如何保证产品交付东方航空后能稳定工作十几年?李文轩当即安排技术团队开始进行更为苛刻的实验,确保产品交付后稳定可靠。
“产品(工作)质量就是我们做人的品质。
”这是威海广泰的质量观,也是李文轩始终如一的执着坚守。
在经历了各项载重实验、行驶实验、电磁兼容实验、淋雨实验、霉菌实验、高低温实验后,该产品于2020年9月全部指标符合设计要求,成功交付东航大兴分公司,开启航班保障工作。
李文轩自豪地说:“我们的技术全球领先,我们的产品世界首款!”
“以技术创新为龙头,以客户价值为导向,走精品道路,提质降本增效。
”李文轩的一番话,道出了广泰发展壮大的秘诀——创新,是企业发展的第一动力。
作为企业的“领头人”,他自然深谙此理。
人才是企业发展之根本,也是李文轩的“心头肉”。
2018年以来,他带领技术团队全面梳理产品谱系,开展了精细化设计工作,采用新工艺、新装备、新材料,使生产效能及产品品质大幅提升。
此外,李文轩也大力推行机器代人的生产自动化改造,在降低工人劳动强度的同时,保障了产品质量的稳定性。
截至目前,威海广泰已获技术专利577项,拥有国家级重点新产品16项,荣获国家和省部级科技进步奖45项,18项核心技术产品填补了国内空白,真正做到了生产一代、储备一代、研发一代。
创新的方向在哪里?李文轩的答案始终是八个字:以客户价值为导向。
几年前,李文轩从交谈中了解到客户在机场食品车使用上的难题。
以前食品车的箱体是“三明治”结构,耐腐蚀、保温效果及耐久性较差,使用一定年限后,故障率很高,对日常使用及后期维护带来极大的不便。
李文轩随即带领技术团队按照客户需求,在充分论证和实验的基础上,创新采用了新的复合材料,并将食品车底板改防腐底板工艺,用了将近一年的研发时间,2019年正式推出市场,得到了用户的普遍认可。
创业难,守业更难。
李文轩曾说,“现在的竞争压力不同以往,仅一个拖头车招标,就有八到十家企业参加,广泰如何生存?还是那句话,创新是必由之路”。
为此,他带领各部门梳理自身职能,并开展具体工作实践;指导开展精品建设,发扬工匠精神,持续提高运营效率。
为了让员工享受到创新带来的“红利”,李文轩推动完善了《科研与技术开发奖励办法》《改善提案活动管理办法》《年度嘉奖管理办法》《员工积分激励制度》,激发全员的创新热情。
眼下,威海广泰为持续将变革、质量、效率、首创作为推动企业发展的主基调。
从技术到生产各个环节系统地串联起来,管理人员要从管理者转变成经营者,这将是质的变革。
“但广泰要关注的不仅是研发、生产、销售带来的直接利润,还要对企业的整个管理环节进行全部梳理,包括行政、人力、宣传等这些无法准确量化利润的部门进行分析赋能,从而确定每位员工对公司的‘隐形’贡献。
”李文轩说,通过分析浪费、梳理赋能、确认增值的“三步走”工作,企业每个员工都将发现自己在公司的价值,员工的存在感、成就感将得到进一步增强。
结合时代发展和企业实际,李文轩还将目光瞄准了信息化和数字化。
“利用大数据、二维码等技术,我们已经能俯瞰从接到销售订单、设计、制造到售后服务的整个环节,实现产品的全方位监控。
”李文轩说,通过制造云、产品云、管理云的三个“云平台”,企业正在工业互联网的“快车道”上加速前进。
2018年至2021年,威海广泰员工平均工资水平上涨了近50%。
从2018年起,公司累计发放各类创新奖励金2000多万元。
李文轩说,搞创新有平台、善创新有自信、勤创新有荣誉。
全员创新,已成为广泰一种企业文化。
在李文轩眼中,随着企业品牌的不断升值,威海广泰还将在自主创新、自主研发、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创新、管理创新、观念创新的道路上阔步前行。
威海广泰羊亭工业园生产车间正在紧张生产。
资料片
广泰医疗车助力“2021健康筛查强基层义诊活动”。
资料片
一份家国情 挺起民族装备制造业脊梁
2020年,威海广泰向武汉大学第一人民医院捐赠两辆总价值350万元的移动医疗车,为战“疫”一线的医务工作者们保驾护航。
日前,广泰医疗车助力“2021健康筛查强基层义诊活动”,开到了杭州市淳安县下姜村里。
该车配备了低剂量螺旋CT、超声、智能AI读片机等多种设备,这台“移动医院”将通过远程医疗和影像云系统,为当地百姓免费提供预防筛查,让他们不出门就能享受三甲医院的服务。
“坚守民族装备制造业、为保障人们美好生活作贡献。
”这是威海广泰的企业使命。
在深耕制造业的同时,威海广泰始终牢记自己的使命,践行“对社会以贡献”的企业宗旨。
“广泰生存和发展的三十年,实际上就是代表中国空港地面设备的民族品牌,与国外品牌激励竞争的三十年。
”李文轩说。
在威海广泰创立之前,我国需要的空港装备几乎全部依赖进口,亲眼见证李光太用近三十年的时间,逐渐打破了空港设备国际垄断的局面,在深感父辈创业艰难、发展不易的同时,李文轩感触最深的,却是上一代人那种朴素的、用实业报国的家国情怀。
采访过程中,使命和责任,是李文轩提到的最多的词汇和字眼。
“在我国大型空港装备市场中,目前只有广泰可以与国际厂商进行竞争,广泰理应扛起这份责任,要挺起民族装备制造业的脊梁。
”担任威海广泰总经理的头一年,李文轩出差飞行了118次,一年中三分之二的时间,都是在出差中度过,拜访客户、谈合作……很多朋友说:“你的企业已经那么大了,把自己搞得那么累干什么?多享受一下生活不好么?”实际上,他知道自己肩上的这份担子到底有多重。
这根担子的两头,既有“家”,还有“国”,没有一个铁的肩膀,如何能担得住家国道义?
责任和使命,让他奋力奔跑,总是停不下脚步。
2020年11月,来自中国民航大学等多家高校和研究院所的专家学者,以及近70家300余名航空公司、机场、飞机维修公司以及电动空港设备制造商、电动化设备配套厂商的行业精英,共聚威海,隆重召开第二届电动空港地面设备技术研讨会,共同商讨空港设备未来的发展道路。
这已经是李文轩为响应民航打赢蓝天保卫战的战略方针,组织策划的第二届研讨会。
全部接待、布展等费用,都由广泰来出,而且邀请竞争对手来布展。
李文轩认为,威海广泰是行业龙头,是民族品牌,就要发挥民族品牌龙头的作用,要引领全国的空港装备行业的技术突破和转型发展,而非广泰一家。
为了做到这一点,即使项目有风险,他也要下决心干。
2019年,在一次国际活动中,国家民航总局和国航需要一款举升机来完成一项重要外事活动的专机保障。
全新定制、配套级别高、技术难度极大、交付时间紧迫……项目技术人员感到了沉重的压力,认为这是一项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万一有失,于国于企,都难以接受。
对广泰来说,这个事做好了,为国争光;一旦做不好,广泰公司多年积累的用户口碑、商誉,可就全砸了……反复权衡,不接任务,似乎是最明智的选择。
可是,不接的话,国内除了广泰公司,谁还能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完成这个任务?谁来为国争光?李文轩毅然拍板:“接!”一声令下,技术、生产、采购、调试各方联动,停掉所有在途订单和项目,派最有经验的工程师全力保障,集体加班奋战五个月,终于在最后一刻,完成举升机项目,获得了国家民航总局和国航用户的高度评价。
“想要彻底打破国外品牌对中国市场的垄断,关键核心技术必须掌握在自己手里、掌握在国人手里。
”在李文轩看来,只有拥有了自主知识产权,才能避免被国外竞争对手“卡脖子”、“抓弱点”。
为此,他大力推动产品零部件的国产化,亲自拜访国内供应商,与比亚迪、京东方等多家厂商达成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正是靠着这种自力更生、执着追求的精神,威海广泰从一家仅生产飞机电源车的厂商,发展成为专业从事智能化高端保障装备制造的平台企业,打造出了空港地面装备、应急救援装备、移动医疗装备、军工装备、无人机和电力电子装备六个产业板块,且已形成每一门类装备作业的完整产品型谱。
眼下,威海广泰正在筹建海外研发中心和销售中心,这座未来的“动力源泉”,是李文轩和威海广泰向海外扩张的第一个印记。
“接下来的5年,广泰要在国际市场每年推出1-2个知名品牌,综合评价进入全球前两名。
”李文轩说。
如今,威海广泰空港装备产品达31个系列304种型号,覆盖了机场的六大作业单元。
李文轩底气十足:“能为一架飞机、一个新建机场‘一站式’配齐所有空港地面设备,在国内只有广泰能做到。
”在产品已经销往全球65个国家和地区的基础上,他要带领广泰进一步伸展开放的触角,持续打造具有自主研发、自主创新、自主知识产权的民族品牌,让更多的“中国造”走向世界、服务全球。